电连技术(300679) 投资要点 公司致力于电连接器及互连系统解决方案。公司致力于提供各种稳定高效的电子、电路连接产品及互连解决方案,尤其是射频信号传输与屏蔽产品,大范围的应用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产品,燃油车、新能源车智能化连接,车联网终端、物联网模组及智能家电等新兴产品中。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6.61亿元,同比增长48.97%;实现归母净利润6.22亿元,同比增长74.73%。最新报告期,2025Q1公司实现盈利收入11.96亿元,同比增长15.02%;实现归母净利润1.23亿元,同比下滑23.80%。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势加速进阶,助推公司汽车连接器业务实现较快增长。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汽车连接器市场需求量大,随着我们国家汽车产能增加及零部件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将直接带动我国汽车连接器的市场规模迅速增加;与此同时,汽车电子化水平提升及智能化进程加速,使得连接器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汽车零部件,汽车连接器市场需求实现迅速增加,尤其射频、高速以及高压连接器的市场需求呈现较大增长态势。公司汽车电子连接器产品主要为射频类连接器以及高速类连接器,主要类型为射频类Fakra板端&线端,HDCamera连接器,高速类以太网连接器、HSD板端&线端、车载USB等。凭借在射频领域设计、制造等方面积累的经验,公司车载高频高速连接器产品已导入国内头部整车厂,并已开始大批量量产交付,业务成熟度较高。未来,公司将在与核心客户紧密协作进行研发的基础上,持续强化汽车智能化相关以太网产品的战略布局,加强智能驾驶方案商以及激光雷达厂商的合作,增强相关高频、高速类产品的自动化生产能力,扩大产能规模,并提升在L3级别智能驾驶场景下公司产品的技术积累,以不断的提高海内外客户中的市场占有率。 在消费电子领域呈现企稳复苏态势的大背景下,消费电子连接器类产品作为公司的优势项目、具备较大增长空间。随着消费电子行业海内外需求复苏,公司手机类及非手机类消费电子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实现增长。1)手机端来看,公司已进入全球主流智能手机品牌供应链,成为小米、欧珀、步步高、三星、荣耀、中兴、华为等全球知名智能手机企业的核心供应商;现阶段射频连接器及互连系统产品在手机终端市场占有率较为稳定,是公司的优势产品,在手机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客户逐渐向手机终端头部企业集中;2024年,智能手机行业市场销量呈现企稳复苏态势,计算机显示终端出货量同比提升,公司此类产品订单同比也实现较好的增长,整体市场地位份额及毛利水平相对较为稳定。2)非手机端来看,公司电磁兼容件产品主要围绕市场行情报价较为有利的客户及产品,全年毛利水平较上年同期保持稳定,且在消费电子非手机端拓展取得预期的重大进展,实现了大规模量产并向核心大客户交付;同时,公司积极扩展BTB系列新产品品类,得益于国产替代进程推进以及自身手机行业现有渠道资源优势、近年BTB业务收入规模逐年扩大,并持续强化普通BTB产品在头部客户上的布局与导入,为公司后续营收增长打下良好基础。据公司年报披露,鉴于毫米波手机及AI手机领域对5G毫米波在2025年乃至未来市场的巨大需求,公司预计将在LCP连接线、射频BTB相关这类的产品及其核心模块产品上实现盈利收入增长。为此,公司计划在2025年扩大相关这类的产品产能,并成立BTB事业部,以增强BTB产品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的适应性,逐步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积极拓展产品在AI领域的应用,为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随着AI技术的慢慢的提升,相关高频、高速连接器行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应用预计将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形态趋势,市场空间持续放大,公司计划积极寻求与上游芯片研发厂商和整机设计制造厂商的合作,提供高频、高速类连接器产品及相关组件,以把握行业发展的有利契机。此外,AI数据中心与算力相关的AI服务器数量未来也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高速线束类产品将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样是未来AI时代射频类连接器公司布局的重点;公司将加强与客户厂商在研发端的协同,拓展国内外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内部及板端高速连接领域应用,构建未来优质的产品发展梯队。 投资建议:在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深度转型的浪潮中,汽车电子化水平正迎来跨越式提升,公司汽车连接器产品、尤其射频高速以及高压连接器产品有望景气持续;同时消费电子复苏态势下,公司消费电子连接器产品业务或稳中向好;此外,公司还积极开拓连接器产品在AI领域的应用,为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我们预计2025-2027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59.09亿元、73.98亿元、90.4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6.8%、25.2%、22.2%;对应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98亿元、10.12亿元、12.7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8.2%、26.8%、25.5%;对应EPS分别为1.88元、2.38元、2.99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汽车电动化及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势没有到达预期的风险、新业务开拓没有到达预期的风险、业绩的风险、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的风险、技术人才流失风险等。
公司信息更新报告:2024年营收&利润高增符合预期,看好智驾平权大趋势下公司的长期成长性
电连技术(300679) 公司2024年营收净利符合预期,折旧压力影响2025Q1利润释放 公司2024年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快速地增长,全年实现盈利收入46.61亿元,同增48.97%,实现归母净利润6.22亿元,同增74.73%。2024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33.64%,同比提升1.26pct;销售净利率为13.58%,同比提升1.80pct。单2025Q1季度,公司实现盈利收入11.96亿元,同比提升15.02%,实现归母净利润1.23亿元,同比减少23.80%;盈利能力方面,单季度销售毛利率30.73%,销售净利率10.73%,分别同比减少4.58pct、5.21pct。2025Q1归母净利和盈利能力的下滑受到了合肥厂房及5G产业园转固后折旧增加的影响。由于公司汽车连接器业务正处在产能爬坡上量周期,受到扩产与折旧两方面的影响,我们调整原有2025-2026盈利预测并新增2027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14/11.2/13.38(2025/2026原值为8.20/10.47)亿元,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26/19/16倍,我们看好智驾平权叙事下公司在高频高速连接器领域的成长性,维持“买入”评级。 2024年汽车产能&客户群同步扩大,看好智驾平权为公司带来的增长机遇 2024年全年,公司汽车连接器业务实现同比增长77.42%,毛利率为39.35%,同比略有下滑0.66pct。公司在客户群扩张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尤其是国内汽车行业头部整车企业和海外头部TIER1企业;此外,公司主要车载高频、高速连接器及组件整体产能逐步扩大,规模效应逐步凸显。智驾下沉的产业机遇将有望给公司2025年的增长持续注入动力。 公司积极投入研发,深耕车载领域,开拓服务器等新下游场景 2024年及2025Q1,公司研发费率分别为8.53%、8.98%,公司在营收快速地增长的同时,保持了对研发的格外的重视。2024年,公司投入的研发项目包括PCI Express CEM卡缘连接器、服务器用SLIVER&MCIO高速线缆组件、高速传输的激光雷达线束连接器等,体现了公司在车载连接器等传统领域以及服务器等新领域的持续精进。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没有到达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公司研发进程不及预期。
电连技术(300679) 事件:电连技术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Q1季报,实现收入46.61亿元和11.96亿元,同比增48.97%和15.02%,实现归母净利润6.22亿元和1.23亿元。 点评:持续看好公司受益无人驾驶渗透率提升,作为智驾零部件公司,公司有望受益智能驾驶下沉至10万以下区间,显著打开公司增长空间。 分季度看,2024Q4和2025Q1分别实现13.28亿和11.96亿元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43.72%和15.02%,环比+11.78%和-9.94%,收入端整体维持增长,一季度因淡旺季影响,环比略有下滑。 24Q4实现归母净利润1.64亿元,yoy+50.54%,25Q1实现归母利润1.23亿元,yoy-23.80%,主要因公司一季度毛利率有所下滑;相比24Q4和24Q1毛利率分别是33.34%和35.31%,25Q1毛利率为30.74%,分别环比下降2.6pct和同比下降4.57pct。毛利率下滑我们大家都认为主要因公司过去2年大幅度的提高资本支出,固定资产从23年末8.14亿,提升至17.13亿元(25Q1),大额固定资产提升导致公司折旧、人员招工、设备购买等费用将短期影响企业盈利能力。我们认为,随着国内智能驾驶下沉带来的渗透率快速提升,公司产能利用率或将快速攀升,收入利润将有望恢复快速增长。 智驾下沉至10-20万,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开年后,比亚迪、奇瑞、吉利等传统主机厂,集体发布其智能驾驶方案,将高速NOA和城区NOA功能下沉至10万元以下车型。因此,公司作为汽车高速连接器国内主要供应商,预计将充分受益智能驾驶的下沉和渗透率提升。 展望二季度与2025H2,我们认为现阶段公司固定资产大幅提升,预计短期存在产能利用率不足导致盈利能力有所下滑。国内主机厂年初发布智能驾驶方案,有望于Q2及25H2逐步推向市场和销售,看好公司后续逐步受益智能驾驶渗透率提升,产能利用率快速提升带来盈利能力回暖。 投资建议:看好公司受益智能驾驶下沉和产能逐步释放。因短期产能大额投入,费用有所增长,调整公司纯收入预期;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由8.79亿/10.83亿元调整至8.00/10.20亿元,2027年预计实现归母利润12.40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手机行业景气度没有到达预期、无人驾驶进度没有到达预期、汽车客户放量没有到达预期